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 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杜甫

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杜甫

2013年10月16日    来源: 自考365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两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巨大影响。他7岁开始学诗,至20岁结束书斋生活,而后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进行了长达l0年的“壮游”。此时正值盛唐“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诗作里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33岁在洛阳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同游梁、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不久又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情怀。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他有巨大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那种胸怀天下的壮志,那种裘马轻狂的快意,在其诗作中展露无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驰骋千里的骏马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这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绝不亚于李白的豪气与浪漫。此时的杜甫,胸怀大济苍生的梦想,同盛唐众多的诗人一样,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但这幻想在天宝五载(746)到长安之后,便彻底破灭了。到长安的第二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落第之后回到偃师,后来又来到长安,献赋上书,干谒赠诗,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献三大礼赋表》)。于是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若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中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困潦倒的杜甫,旱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闲与昂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日之不易。这十载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生民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辛酸的生活里不但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冬天,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卑微官职,而此时杜甫已经43岁了。

  安史乱起之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长安。在陷落的长安,他写下了《春望》等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九月,长安收复,杜甫一家又来到长安,于第二年因房琯之事而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杜甫又在洛阳去华州的路上,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战乱的痛苦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

  乾元二年秋。杜甫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县,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杜甫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后来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成都混乱,他移家梓州,来往旁县,中间又曾在阆州小住。永泰元年(765)五月,离成都经渝州出峡,在云安短期养病之后,于次年春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大历三年(768)春,他离夔州,漂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时年59岁。杜甫暮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对社稷和人民的更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但他与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来往,未限于一宗一派。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贴近现实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怀,由此形成的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更高诗意所在。

  更多更全复习资料请见自考365网校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辅导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