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 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南朝

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南朝乐府民歌

2013年10月16日    来源: 自考365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百余首,其他三十余首。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曲则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晋书·乐志》)“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乐府诗集》卷四七引《古今乐录》)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南史·循吏传》说南朝风气是“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加之南朝皇室和文人对文学娱乐性质的追求,因此在乐府采集民歌时也不像汉代乐府注重“观风俗,知厚薄”(《汉书·艺文志:}),而更注意搜集新声艳曲,以满足自己的好尚。“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竟。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夷陵。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上层的导向如此,南朝乐府民歌中情歌占百分之九十也就自然而然了。

  南朝民歌所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有写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的,以吴歌中的《华山畿》更为激切。其来源为一悲怆的爱情传说:

  《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气欲绝,谓母日:“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合葬,呼曰“神女冢”。(《乐府诗集》卷四六引《古今乐录》)

  有的写欢会时的忘情及不舍离去的痛苦:“凉风开窗寝,斜月垂光照。中宵无人语,罗幌有双笑。”(《子夜四时歌·秋歌》)

  江南水乡山清水秀,江南女子感情细腻浪漫,性格巧慧锦心绣口,加上南朝乐府文人的润色,使南朝民歌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子夜四时歌·春歌》)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俗怀莲。(同上《夏歌》)

  其次是语言上的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时,移湖安屋里。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

  移湖沼于屋中,想象大胆而奇妙;通篇以莲为比,实讲爱情之事;同音双关,“莲”通“怜”,“芙蓉”通“夫容”;多义双关,莲子之子通男子尊称之子。此外,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鉴,对唐代绝句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更高者为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此诗l60字,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更长的,可能经过文人加工。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连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更多更全复习资料请见自考365网校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辅导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