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串讲 >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棋王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棋王

2016年08月03日    来源:自考365   字体:   打印

  一、作者简介:

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他十二三岁时就遍览了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等中外名家的著作。文革期间到农村插队。文革结束后,帮助其父钟惦棐撰写《电影美学》。研讨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美学》、《易经》、儒学、道家、禅宗等。

  他的小说创作体现出阿城的哲学观念:“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著有中篇小说《孩子王》、《树王》。

  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其观点是“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二、主要故事情节

  王一生从小家贫,偶然的机会使他迷上了下象棋,并且痴迷成性,他母亲深知儿子所好,在临终时留给他一副磨好的“无字棋”。

  “文革浩劫”伊始,王一生因“棋呆”一时流言满天飞,批判他的大字报比比皆是,他却不在意,只知拾纸卖钱解决吃饭问题。这使他结识了一个拾破烂老头,在老头指点下他的棋艺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久,王一生在下乡列车上与“我”邂逅,并且在“我”工作的农场里认识了棋坛世家后人倪斌,两人因下棋情投意合,成为挚友。倪斌以家传宝物为承诺,为王一生争取了区运动会棋赛的资格,但王一生拒绝参赛,后来王一生主动找到比赛获胜的几位高手,提出比试棋艺的要求,一时吸引了众多高手跃跃欲试。更后比赛规则是王一生盲棋以一敌九,赛前他把“无字棋”交给我保管。这次比赛从上午比到傍晚,王一生挫败其中八人并夺得更后一盘胜势,此时更后一盘与王一生对弈的老者——运动会冠军,亲身来到现场向王一生求和,并大赞王一生的棋艺融汇释道,世所罕见。王一生答应了他的求和,比赛以王一生的大获全胜告终。赛后,王一生见到我交还的“无字棋”,大哭了一场,这才从如痴如醉的棋局中清醒过来。王一生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在“连环大战”的壮观场面中得到完美的展示。

  三、知识点。

  1.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

  《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1)王一生出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吃。他饥不择食,而且吃相极恶。“惨无人道”的吃相揭示出主人公的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2)但他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借助下棋淡忘生活的苦难,实现生命的自由与自我的超脱。(3)他对棋艺的追求,不含有丝毫的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出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悟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王一生是一个具有政治的精神和高尚的棋品,具有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的青年。

  2.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1)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2)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3)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以及“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

  3.简析《棋王》语言文字的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文字的新颖是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明显特色。许多形容词和动词都用得颇为奇特,初读似乎很怪,仔细回味却非常生动而传神。文字上力破俗套,讲究简洁有力,朴素,诙谐,富有深意。

  善用场面描写,王一生与九个人下棋的“连环大战”的壮观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壮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很好的作用。

  小说叙述的角度:通过“我”的视角,对主人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革”期间的经历进行了细致描述,展现了王一生的人生见解和精神特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