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串讲 >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学圃记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学圃记闲

2016年08月03日    来源:自考365   字体:   打印

  一、作者简介

杨绛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出版《走到人生边上》。其散文笔调依然清新优雅,冷隽幽默。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更有趣、更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更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本篇选自《干校六记》。散文集,杨绛作,1981年出版。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散文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这组散文从不同侧面记述了“文革”期间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两年多的干校生活中的若干遭遇和心迹,钱钟书称之为“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二、知识点。

  1.掌握作者代表作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及《堂吉诃德》等译著。

  2.结合时代背景和钱钟书的“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一语,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干校六记》是一本纪实散文集,一共六篇。《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杨绛先生记录了她在文革下放干校期间的一些琐事。杨绛先生说“回京已八年,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验,因此作六记。”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对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苦难和折磨。杨绛先生也曾遭受那份辛酸和痛苦。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被剃成阴阳头,扫厕所,被驱到大院游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小引中写的:“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终缠住身体。”在这样一场受折磨的运动之后,会不怨恨有所抱怨吗?然而,读完之后才发现,《干校六记》透露出来的是杨绛先生的那份心境:以平和的心态坦然的面对生活的责难。受了这些苦难,而杨绛先生却还能说“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以折磨我呢。”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日无之。在政治的更上层,这本来就是一场夺权的运动,弥漫全国的,就是互相猜疑、互打报告,乃至于文攻武斗的一种局面。在这场运动中,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更惨痛的一页血泪史。但是《干校六记》,却读不到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控诉和谴责,字里行间只是平和的语调,或顶多是一点点淡淡的无奈和婉转的讽刺。只是,在仔细咀嚼后,也许会尝出一点辛辣的讽刺意味。《干校六记》中不管是《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还是《“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都只是这场大运动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些琐事。“‘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然而,杨绛先生记录下这些琐事,“那番往事,毕竟是我一生难忘的亲身经历,也是应该让大家知道的一段历史,别人的传说都不详、不尽、不实。我应该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这段往事公之于众,我说的话可有我负责。”

  《干校六记》正是切实的记录。透过这些琐事更透露出杨绛先生那份平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经历种种苦难和欺辱,事过之后,还能不怨不恨,不自怜不自悯,也不申冤诉苦,以平和心态面对,坦然生活。杨绛先生的心中的那份“静”是让人敬佩的。 [讲义编号NODE50440600102200000118:针对本讲义提问]

  《学圃记闲》主要记叙作者在管理菜园时的劳作、生活与感受,主要描写:杨绛在干校的生活。在干校的工作其实不太艰苦,就是单调,或者是担尿挑粪等知识分子从来不会主动接触的劳动。杨绛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传统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在这里有了新的演绎。

  “我以菜园为中心的日常活动,就好比蜘蛛踞坐菜园里,围绕着四周各点,吐丝结网;网里常会留住些琐细的见闻、飘忽的随感”。文中所述“日常活动”不过就是种菜等极为“琐细”之事,

  而传递“飘忽的随感”的方式格外别致。其特征是将感情隐伏在纸面之后,比如写与丈夫的相聚,“隔着小溪叫应一下,问答几句”,有时“风和日丽”就在“窝棚南面灌水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或者“陪他走到溪边,再赶忙回来守在菜园里,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完全是平实的记叙,完全不作抒情式的展开,读者却能从中领会到细水长流的深情和乐天知足的态度。

  主题意蕴:文章书写的是一个苦难充溢的时代,作者主旨却不是渲染痛苦,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的面对生活的责难,不偏不倚,写消解痛苦之道。这种哀而不伤、随遇而安的态度,既体现了生存的尊严,本身也是生存的智慧。

  1.分析本文的叙述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中克制地传达情感的。

  叙述特点:完全是平实的记叙,多用白描。尽管是日常所闻,摹写的视野却十分广阔深邃,完全不作抒情式的展开,读者却能从中领会到细水长流的深情和乐天知足的态度,处处体现了杨绛先生内心的深沉和朴实。《学圃记闲》中有这样一段韵味十足的景物描写:“整个冬天,我一人独守菜园。早上太阳刚出,东边半天云彩绚烂。远远近近的村子里,一批批老老少少的村里人,穿着五颜六色的破衣服成群结队出来,到我们菜园附近分散成两人一伙,三人一伙,消失各处。等夕阳西下,他们或前或后,又成群负载而归。我买了晚饭回菜园,常站在窝棚门口慢慢地吃。晚霞渐渐暗淡,暮霭沉沉,野旷天低,菜地一片昏暗,远近不见一人,也不见一点灯光。我混入窝棚,只听得秫桔里不知多少老鼠在跳踉作耍,枯叶窸窸窣窣地响。我舀些井水洗净碗匙,就锁上门回宿舍。”

  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描写的都是建厕所、编帘子、沤肥、包白菜、拔萝卜、看菜园、收疙瘩菜、代笔写信等琐碎的生活小事。“我以菜园为中心的日常活动,就好比蜘蛛踞坐菜园里,围绕着四周各点,吐丝结网;网里常会留住些琐细的见闻、飘忽的随感”。文中所述“日常活动”不过就是种菜、搭窝棚等极为“琐细”之事,而传递“飘忽的随感”的方式格外别致。其特征是将感情隐伏在纸面之后,比如写与丈夫的相聚,“隔着小溪叫应一下,问答几句”,有时“风和日丽”就在“窝棚南面灌水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或者“陪他走到溪边,再赶忙回来守在菜园里,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2.分析本文表现杨绛与钱钟书之间的情感以及他们的人生态度。

  没有激情的爱的宣言,只是在白描的平铺直叙中淡淡地细腻地描写与丈夫的相聚,“隔着小溪叫应一下,问答几句”,有时“风和日丽”就在“窝棚南面灌水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或者“陪他走到溪边,再赶忙回来守在菜园里,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更胜过传统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的缠绵。

  杨绛先生那份平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经历种种苦难和欺辱,事过之后,还能不怨不恨,不自怜不自悯,也不申冤诉苦,以平和心态面对,坦然生活。

  3.语言特点。

  杨绛先生晚年文笔,大智若愚,近于道境。文章锋刃不显,而青光自见,极有韵味;识见非凡,透世洞彻,又极具锐气。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杨绛的散文浸透着浓郁的悲喜剧色彩。具体地说,是充满了一种力图以喜剧精神压倒悲剧精神的努力。她尽量用喜剧语言冲淡残酷岁月的记忆,减弱沉重的精神压力。从整体的美学效果上来看,杨绛的散文和与她同一时期的多数作家一样,呈现出一种恬淡、平和、睿智的风格。在艺术上,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幽默。结构安排比较机智,开合自如,技巧运用娴熟,不着痕迹,处处“随心所欲”,又处处颇具匠心,总是在冷静的叙述中,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