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学 > 自考“基础会计学”复习笔记(1)

自考“基础会计学”复习笔记(1)

2007年02月08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产生的。

  一般认为从单式记帐法过度到复式记帐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会计反映职能:就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反映职能特四个特点:

  1. 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可以采用三种量度: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

  2. 会计反映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应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3. 会计反映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就是指凡属于会计反映的内容都必须加以记录不能遗漏;连续性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当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的进行登记,而不能有所中断;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有序整体,而不能杂乱无章。

  4. 会计反映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进一步演化,逐步改变其表现方式。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它的特点:

  1.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2. 会计监督是在会计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隔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就是一般所说的会计对象要素,或者会计要素,可见会计要素就是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

  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

  会计任务:是指对会计对象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

  一、就是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这里强调是提供信息。

  二、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时,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它活动;(3)、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该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只有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的资产才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和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离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帐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期间:就是指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止日期。我国会计年度是自公历一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有了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本期、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它单位的经营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它计量单位虽然也要使用但是不占主要的地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该以人民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包含的币值稳定的假设。

  第五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一、有关总体性要求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当单独核算、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以适当简化或者是合并反映,以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二、有关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一)有用性原则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会计提出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第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三)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四)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五)清晰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三、有关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的要求,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也就是支出的收益只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在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果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如果一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了,那么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相反如果一笔资本性资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了,则会出现多计费少计资产价值的现象,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甚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登记入帐,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三)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四)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帐,物价变动时,除了国家另有规定外,帐面的历史成本不得任意变动。

  历史成本记价的优点:

  1. 它是买卖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或资产够进过程中实际支付的金额。

  2. 有原始凭证作证明,随时可以查证。

  3. 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

  4. 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五)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包括过个方面: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