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理学 > 06年4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4)

06年4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4)

2007年03月14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分节与课本不同)

  第一节 视觉的基本特征

  *人的基本视觉特征包括视觉的空间辩别特性——视敏度,时间辨别特性——闪光融合频率,以及视觉的适应特性。

  *视敏度是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力。当两个点可以区分成两个物体的时候,那么二者之间的视角就是这两个点的更小区分阈限,它的倒数是视敏度(V)即V=1/a(分),(a代表视角,单位为分)。视角公式表明了物体的大小与距离二者与眼睛的关系。视角的大小与物体的距离成反比,物体近时视角变大,物体远时视角变小。临床医学上称视敏度为视力,在临床医学上计算视敏度的公式为:V=D′/D.

  *视敏度与视网膜的锥体细胞分布有密切关系:

  不同视网膜区域,具有不同的视敏度。在视野的中心视敏度更高,而且在中央窝的中心每平方毫米锥体细胞的密度也更高;当我们由中央窝逐渐向视野边缘测试时,视敏度急剧下降,视野边缘锥体的密度也减少。这说明视敏度与锥体细胞的密度有密切关系,锥体细胞密度高,其视敏度也高;锥体细胞密度降低,视敏度也随之降低。

  视网膜中央窝锥体细胞有较高分辨能力,这可能是由于每一锥体细胞有一单独的神经通路把神经兴奋传达到大脑皮层,而许多棒体细胞互相联接汇集成一条神经通路传导中枢,所以,分辨能力较差。

  *视敏度的高低受照明条件的影响。一般说,随着照明的增加,视敏度也提高,直到视敏度达到2.0以后便趋于稳定,此时视敏度不同随照明度的增加而提高。

  *年龄与视敏度的关系:11岁到20岁,视敏度更高,20岁到40岁阶段视敏度比较稳定,自40岁以后,视敏度逐渐下降,到65岁以后发生急剧下降,一般在60岁后视敏度只有20岁的1/3~1/4.

  *闪光融合,闪光融合是测量人对时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当灯的亮-暗周期相当快的时候,由于眼睛的光接受器不能那么迅速的变化,所以把这种亮-暗周期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此时每秒钟亮一暗的周期数,称为融合频率,又叫临界闪光频率。

  *一个连续光若要和它明度上相匹配,其强度只有闪烁光的50%就够了,这就是塔乐伯特-波拉图定律。

  临界闪光频率与亮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这是费瑞-帕特定律。这种闪光要比相同亮度的稳定光亮些,称这种现象为明度增强效应。

  *瞳孔的大小、年龄、药物与酒精的作用、疲劳等等对临界闪光频率都有影响。

  *适应 在黑暗条件下,视觉感受性逐渐恢复的过程称过暗适应。

  *这条暗适应曲线开始迅速下降是锥体细胞的暗适应过程。这种细胞在黑暗中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较快,大约需要90秒钟,便能恢复50%,10分钟左右可完成暗适应过程。而棒体细胞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较慢,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更大值。所以暗适应曲线上转折表明了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的转换。

  *暗适应曲线受光的强度和暗适应前暴光时间长短的影响,当光强相同,暴光时间越长,暗适应的速度愈慢。因此,在测定暗适应曲线时,要严格控制光强和暴光时间这两个变量。

  *光适应和暗适应相反,表现为视觉感受性的降低,而且进程很快,大约一分钟左右基本完成。

  第二节 视知觉的基本问题

  一、颜色知觉:

  *明度是人眼对物体的明度感觉,当物体表面反射率高或光源的亮度高时,人感觉到的明度也高。

  *颜色知觉:感受性更高部位在480纳米及600纳米附近,而更低感受性位于540纳米附近光纳米附近光谱的两端,在整个光谱上,人们可以分辨出一百多种不同颜色。

  *在视野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做颜色对比。

  *人眼在颜色刺激的作用下所造成的颜色视觉变化称为颜色适应。对某一颜色光适应以后再观察另一颜色时,后者会发生变化,而带有适应光的补色成分。

  *颜色匹配实验: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称为颜色匹配。

  二、形状知觉:

  *知觉的再认 组织知觉的更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把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图形-背景的相互关系。图形-背景的相互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组织的原则之一。

  *另一知觉原则是分组,两维图形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零散的,这依速于分组的若干规律。①封闭性规律;②连续性规律;

  ③相似性规律;④接近性规律;

  *词再认 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低频词所需要的呈现时间比高频词所需要的时间长。当测验高频和中频词时,言语能力高的被试与言语能力低的被试其结果大致相同。在对低频词测验时,言语能力高的被试要优于言语低的被试。因此,可以说,言语能力对词再认的影响,依赖于词的频率。

  ※我国心理学家彭瑞祥等(1983)曾使用速示器进行汉字特征抽取实验。实验用汉字为30个常用汉字,每个汉字都制成幻灯片,其黑白对比为0.003(为了增加识别困难,把对比度降低),逐一投射到照度均匀的屏幕上。呈现时间从3毫秒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呈现时间,直至被试连续两次正确写下所呈现的汉字为止。实验要注被试在每次呈现后立即写下所看到的笔划或任何成分。被试的书写过程有两个特点:

  1. 对汉字右下角的笔划往往先抽取。

  2. 对结构上属于包围或半包围型的字,如“南”“虑”,被试先写下字的轮廊,然后填充内部细节。

  *欧德吉同样证明对情绪词的再认的阈限是较高的,他的结论可认为,我们对词的决定了对词再认的难易程度。

  *约翰生等人发现对愉快词的平均再认阈限为0.56秒,而对不愉快词的阈限为0.90秒。

  三、深度知觉

  *深度线索有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双眼线索:主要指双眼视差提供的深度知觉线索。所谓双眼视觉差是当人们观察一个物体时,由于每只眼从不同角度观察,而使两个视网膜像之间产生了轻微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基础。

  四、婴儿的深度知觉:※吉布生等人利用“视崖”的装置,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视崖是一种特制的爬床。测验了36名6个月和14个月的婴儿。这些研究者使用感觉反应测量——心率变化,表明甚至年幼的婴儿也有深度知觉。

  五、知觉恒常性:是当观察条件即远端刺激和近端刺激发生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以同样的知觉经验感知这人物体。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明度和颜色以及运动知觉恒常性。

  第三节 其他感觉

  *触觉:另一种触觉感受性叫做两点阈。如果同时刺激皮肤上相邻的两个点,而且它们之间的距享受非常接近时,只会感到是一个点的刺激,但如果逐渐加大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就会觉察是两个点,能觉察到两上点的更小距离称为两点阈。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