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串讲 > 06年4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6)

06年4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6)

2007年03月14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五、实验法

  *揭示隐蔽的过程(实验设计)——莫非特

  1. 利用心脏节律变化为指标,测量幼婴的言语知觉。

  2. 实验对象:三组五个月的幼婴作被试。

  3. 实验过程:

  第一组被试在熟悉期间听章节“bah”,在测试时听章节“gah”;

  第二组被试则相反,在熟悉期间听音节“gah”,而测试进听音节“bah”,

  第三组为控制组,始终听音节“bah”。发现这个时期的幼婴,如果听到一个新的声音,心脏节律就会变慢。同一个声音不断重复,习惯化就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就恢复常态。以幼婴的心脏节律变化作为辩别两个不同音节的指标。当实验者呈现其中一个音节多次后,习惯化就会出现;而突然从一个音节转换到另一个音节时,心脏节律就会出现变慢的现象。

  4. 实验结果表明:幼婴能把上述两个音节区别开来。

  *儿童的听偏好(实验设计):——斯塔尔

  1. 实验对象:2岁的儿童。

  2. 实验过程:她在两盘录音带上分别录了一些符合文法的句子,如“宝宝需要一些果汁”,和一些不符合文法的句子,如“宝宝一些果汁需要”。录音带放在一实验装置里。实验装置有二个放音器,二个计时器和二个开关。儿童只要按某一开关,就可以听某一录音带。计时器则可以把每盘磁带放音的总时间记录下来。斯塔尔把仪器带到儿童家里,告诉儿童怎么使用。她每天把仪器带到儿童家里,告诉儿童怎么使用。她每天把仪器留给儿童3个小时,一共3天。对实验组的儿童,一盘录音带上录有符合文法的句子,另一盘录有不符合文法的句子;控制组的儿童,则两盘录音带上都是符合文法的句子。

  3. 结果表明:控制组的孩子对两盘录音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而实验组的孩子却表现出听偏爱。 他们能够辨别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

  第二节 句子的记忆

  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提出了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思想。

  *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这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则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

  1. 两个句子,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却可以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相同。

  2. 两个句子可以有类似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它们的基本意义,可以是很不同的。

  3. 有些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不同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句子会有两种不同的意思,这种句子叫“歧义句”。例“我看这本书很合适”,就是一个歧义句。

  *萨文对核心句和核心句的转换的实验:

  萨文等人要求被试记住一个句子和若干个无关联的词 .这个句子可能是核心句,也可能是经过一次或数次文法转换而生成的转换句。词的数量从2个到8个不等。给被试的指令是:他必须首先确切地记住这个句子。然后,要尽可能地记住呈现给他的词。可以预计,被试要记住和回忆的句子愈复杂,那么,被试对那些无关联的词的回忆成绩就会愈差。实验结果:基本上证实了这种预计。也就是说,与核心句一起呈现的词,被试能记住的就较多;而与转换句一起呈现的词,被试能记住的就较少。说明句子转换的次数愈多,它所占的记忆空间也就愈大。

  提示词对句子的回忆的有效程度明显地发生了变化,或者说,由于两类句子的深层结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句子回忆成绩的这种变化。人对句子的记忆,依赖于句子的深层结构而不是其表层结构。

  二、对句法的记忆

  *人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个句子的意思,至于句子的确切形式或句法结构,他们是很容易忘记的。

  三、对故事的记忆

  *被试对故事的回忆的基本的倾向:

  1. 被试回忆的内容比故事原文简短。

  2. 某些表达方式更加成语化了。

  3. 被试回忆的内容比较故事原文更加一致和合乎逻辑起来,被试在头脑里对故事叙述内容作了一定的整理。

  *不管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它们的内容在人记忆中的存储方式是相似的。

  *不管是复杂文章表达的信息还是简单文章表达的信息,都必定以相似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的。

  第三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沃尔夫假说

  一、沃尔夫假说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 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

  2. 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二、验证:布朗和伦伯格探讨编码能力(语方属性)与再认(思维属性)之间的联系。

  *编码能力是指语言符号的效力(可用性)。

  *前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大,而后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则小。就是说,它们的编码能力是不同的。

  *布朗认为:编码能力与思维的某种特定的尺度,即再认,应该是有关的。

  *被再认成绩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当任务难度加大时,再者相关的程度也就啬。被试对高度可编码的颜色(如红色)的再认,是十分精确的;而对低度可编码的颜色(如核内部的颜色)的再认,并不十分精确,语言中的差异与思维中的差异是有联系的。

  *这两组儿童在分类上有显著的差别

  *语言确实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方式。

  *形状名称对认知的影响:

  1. 语言符号对图形再现的影响:语言符号对人的认知是有影响的。被试分为甲和乙两组;给两组被试呈现同一张图片,但分别给予两个不同的客体名称;然后,要求两组被试分别重画这些图形。

  2. 语言符号对图形再认的影响。

  *沃尔夫假说的“弱式”承认语言对思维是有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基本上局限于一结特殊的认知任务。

  谈到沃尔夫假说的“强式”,那是包含着一些极端主张的观念。它认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的思想,可以决定人们的“世界观”。

  第八章 思维

  第一节 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些因素:

  1. 刺激物的名称是否呈现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 噪声;

  3. 定势的作用;(经典实验:路济斯水壶问题)

  4. 解决问题的策略;(短时间内解决问题靠记忆更好,但从长远观点来看,理解是更有效的。)

  5. 个性的影响。(有些人<特别是儿童>性子很急,易冲动,他们反应快,但常常犯错误,另外一些人是沉思的,他们仔细地考察,花的时间多但犯的错误少。沉思的被试多提出一般性问题<从长远说这是更有效的策略>,而性急的被试更多的地提具体的问题。)

  *循环子目标的策略:这种策略总的要求是把K个盘子从1号柱移到3号柱,可以先把K-1个圆盘从1号柱移到2号柱,然后把第K号圆盘从1号移到3号柱,更后把K-1个圆盘从2号柱移到3号柱。

  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

  *概念就是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同样反应。概念形成就是去发现那些相似特征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策略:整体策略,总的说来,被试答错了就改变假设,答对了就坚持假设。部分策略,以连结概念作为假设。

  *儿童与成人在形成概念的速度以及采用的策略方面都是不同的。肯德勒等人(1970)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概念形成实验的第一项任务叫辨别学习;开始实验的第二阶段:转换辨别实验。(逆转换;额外因素转换;逆转换被试;额外因素转换被试;无选择被试)

  *269页图辩别学习策略是年龄的函数,表明策略是怎样随年龄变化的。当年龄变大,被试更多的使用逆转换,更少地作出额外因素转换或无选择反应。

  *许多实验表明,获得肯定例子的情况更容易形成概念。

  *自我评价的很显著的主效应:自我评价高的被试在实验中只犯很少的一点错误。另一方面,观众对两种被试的影响是不同的:自我评价低的被试在有观众时做得很差,但自我评价高的被试不受观众的影响,他们的结果与没有观众时一样,这就是说,在观众与被试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第三节 决策

  *决定就是决策。

  *卡尼曼和梯卮斯基: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受一些与作出决定无关的信息的影响,但是又常常忽略了一些与作出决定至关重要的信息。

  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代表性”搞错而在决定概率时犯错误。甚至当人们有足够的信息来作统计预测未来时,“代表性”仍然陪伴着我们的直觉。人们根本不管概率论的法则(例如贝叶斯定律),而是使用“代表性”策略作出直观的判断。

  2. “可利用性”也常常导致人们的错误判断。换句话说,仅仅因为所有自杀的病人是抑郁的,一个人就不能得出结论说,所有抑郁的病人要自杀,总之,我们应当记住,有时候更易于得到的信息将导致逻辑错误。“代表性”和“可利用性”对试判断事件的概率影响很大,虽然它们不是正确的线索,另一方面,样本的大小是一个正确的线索。

  *277页例子说明:小医院男孩出生率超过60%的天数多,因为它符合统计学公式的估计:小样本的数据更容易偏离平均数。

  *影响决策的因素:

  (1)年龄的差别对人们作出决策的影响;青年人更敢于冒风险。老年人使用的标准较高,较保守。

  (2)性格特点对决策的影响;

  第九章 动机

  第一节 动机的个性差异

  一、饥饿与肥胖症

  *萨切特研究,交互作用十分突出。当正常人饿的时候,他们感觉饥饿而报告给主试,他们吃得多;他们的吃行为似乎是受身体的内部状态所制约。然而,胖人饿的时候。他们报告的次数不多,他们吃得也不比饱时多,似乎身体的内部状况与他们的吃行为关系不大。萨切特(1971)曾提出,外部的原因对胖人的吃行为是重要的。外部原因包括两种:食物呈现在面前以及食物的味道。

  *尼斯本特:实验设计,新生婴儿按照他们体重与身高比例分成两组。婴儿母亲或者用平常的奶瓶喂奶,或者用的奶瓶是平常大小的但奶嘴的洞洞是小的。在使用平常奶瓶的条件下,大个子和正常婴儿喝的牛奶数量相当。但是,当使用小洞奶嘴时,大个子婴儿比用正常奶瓶少喝21%。总之,如果需要,正常被试肯花力气去获得食物,但对于胖人来说,那似乎是不值得的事情,成人胖子或婴儿“胖子”都是如此。

  *正常人比胖人更多地受饥饿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地受食物的外现程序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受食物的影响而进食;胖人不大情愿花大力气去获取食物。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追求成功的意向(Ts)依赖于三个因素。公式:Ts=Ms×Ps×Is;Ms是追求成功的动机,Ps是可以看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是对成功的鼓励大小。三个因素中Ms是相对稳定的,但Ps与Iss随任务而变化。当成功的可能性大约是0.50时,即人们有一半次数的成功,有一半的次数失败时,他们更愿意追求成功。这对于动机弱的人来说是这样的,而对于动机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避免失败的动机

  当人们知道完成任务的情况将受到评估而执行的任务又很可能失败时,他或她就会考虑失败的后果,并且变得焦虑起来而倾向于不去执行该项任务。一般说来,避免失败的倾向是于扰积极的动机的。完成一项任务实际上就是获取成功的倾向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函数。

  第二节 外部情况对动机的影响

  *赞琼提出:当任务容易时,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即出现社会促进。而当任务困难时,其他人在场有害于操作。总之,其他人在场提高了内驱力,而加强了内驱力使占主导地位的反应增多。对于困难的、新的任务,占主导地位的反应是出错,这样,当你在做一件困难的工作时,其他人在场增加了你出错的可能性。

  *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的概念来描绘一个人持有两种互不一致的认识或想法时所处的不愉快状态。

  过正原则 解决问题的报酬导致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减弱。

  五、 感觉变化

  *感觉剥夺

  *忍耐时间作为感觉剥夺程度的指标却是有效的。

  *是否报告幻觉也许是更叫人兴奋的感觉剥夺的因变量。

  *312页图看到,看过25次的字母评估更高。有趣的是,用有意义的中国汉字作刺激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这项实验结果与伯林的结果即人们倾向于更多地探索不熟悉的刺激正好相反。

  *以下为部分重点内容:分析:★P12、P23、P128、P142、P124、P206、P192、P187、P183、P268、P286、P313图。★A、B饮料实验;5种颜色喜欢程度实验;系列效益设计。

  简答:混合设计;感觉阈限三种方法;数量统计法;斯蒂文定律;组内、组间设计;艾宾浩斯的研究;解决问题策略;测某人社会动机(用实验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