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历年试题 > 07年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论述题(1)

07年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论述题(1)

2007年06月05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报名

  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是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人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答:中国的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

  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中国地域的人群融合为什么不同于西亚古国

  答:因为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城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据说在夏禹的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场时这样的诸侯还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记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有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长。那么,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转化为文化整体呢?它和西亚古国的人群融合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历史记裁,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更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汇。西亚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但中国文明却获得了成功。它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天下一大统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答: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则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赂。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则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牲相关联

  答:因为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更早的人群是狂狁,之后北狄,秦汉以后裔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徒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哉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答:我们知道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城,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因为,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人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商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城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

  答: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城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祟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 这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认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朗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祖天独题。,都更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城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城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更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害秋战目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则都是以一定山川条件为依托的。如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水,洛水,即所谓三河之地;秦占据雍州,楚以古荆州为发达的基地,齐则始终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建设运动。如魏国针对自己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泰国大量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现“驱农归战”的目标;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行军事改制,实行所谓有“胡服骑射”。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问题。没有哪一次成功的变革,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条件和本地人的生活经验的。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土,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则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深深的乡土意识。而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烛烂的文化高潮。④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以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方苞,姚须。所以,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通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试述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况

  答:唐朝初年,南方的文化状况已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状况大不相同。如秦汉时属于“东楚”的丹阳,毗陵,吴郡等荒凉之地,到唐初已经属于“人物本盛,小人资于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厘列肆”和“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的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人文,物产的都会。有些地方因为新的文化因素注入而改变习俗,如佛教的大规模传人和道教的发展,都使南方许多地区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有时外在条件的变化,又可以使一个地方的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如唐高祖李渊时,曾联合儒,道反佛,甚至采用强制措施,使“数盈十万”的“天下僧尼”,都请令匹配,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

  由此说明地域文化是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尤其是初唐时期儒,道,佛的地位谁先谁后之争,虽然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但在争论中却往往产生了意外的学术文化新成果。由于争论涉及一些根本教义和若干理论问题,诸如天命与自然,有神与无神,人世与出批等等,因此就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哲学,伦理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唐朝初年南方的文化是在北方文化的影响下繁荣起来的,是多种文化思想不断发展,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综合文化。再加上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海外文化的输入,使得初唐的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我们知道,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面。同时,在一个地城广阔的社会里,只不可能没有地域文化的广布。那么,起主导作用的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地域文化又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而且,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如儒学,有鲁国之儒,有齐国之儒,也有三晋,楚地之儒,所重的儒术各有偏向,正是在这地域性的分派的发展中,儒学走向内涵的丰富。

  另外,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则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竞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国手”。他们在为同一的文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荣誊感。这种情况不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关注添加

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了解考试计划,进行学习规划
备战考试,获取试题及资料

扫码下载APP

海量历年试题、备考资料
免费下载领取

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

每日练题巩固、考前模拟实战
免费体验自考365海量试题

免费题库

新人有礼